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各地孵化器、众创空间纷纷崛起,但随着“双创”进入“深水区”,例如众创空间过剩、项目竞争力差等问题相继出现。经过一轮“井喷式”发展后,我国的众创空间逐步从原先的城市集聚向农村地区延伸,“农创空间”成为新热词。
对我市来说,打造“农创空间”具备有利条件,城乡统筹发展较好为打造“农创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丽乡村建设也为农村创客提供了最佳的创业土壤。近年来,团市委十分重视“农创空间”的培育探索,经过不懈努力,湖州首次被团省委列为“青创农场”和“返乡大学生”培育省级试点。但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配套政策有待完善。近年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推进众创空间建设的实施意见,但其中的优惠政策更偏向于人才型、规模型和城市型的创业主体,农业部门也未列入成员单位。科技部门出台的建设“星创天地”相关政策对固定场所、创业工位、服务团队等要求较高,大部分农创主体无法获得认定。
二是金融支持有待加强。“农创空间”在前期投资建设、中期运营管理、后期产品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农业的利润低、风险高、销售难等特性,都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而目前,创办主体因缺乏抵质押物,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颇大;因农业项目的受关注度较低,从风投获得投资的几率也微乎其微。同时,“农创空间”招募的人员大部分是返乡大学生,普遍缺乏融资能力,打包融资难度也较大。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农创空间”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三是投身意愿有待提升。由于“农创空间”项目投资见效慢、政策支持少、社会热度低,我市众多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更倾向于带动周边农户和创业青年,并未将眼光放在返乡大学生。另一方面,由于空间建设、校地对接、宣传引导等方面不足,返乡大学生对“农创空间”知之甚少,且部分大学生的浮躁情绪也导致其更愿意一步到位,对具备“试错”功能的“农创空间”缺乏投身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建议一是对我市现有政策进行修改完善,在推进众创空间的实施方案中加入对“农创空间”的相应政策条款,通过分类施策,让政策向农村倾斜,惠及“农创空间”的培育建设。二是由科技、团委等部门牵头,对目前正在试点的“农创空间”进行点对点培育扶持,通过政策宣讲、上门指导、跟踪服务等方式,引导“农创空间”积极申报各级“星创天地”并获得认定。
二、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关注“农创空间”和“返乡创业大学生”这片蓝海,扩大不规范抵质押物担保贷款范围,针对“农创空间”开发适用度较高、门槛较低的贷款产品,为入驻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打包贷款等专属服务。二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和“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青创农场行”“资本相亲会”“项目微发布”等活动,对接风投和资本,为“农创空间”搭建低成本、高效率、全要素的融资平台。
三、提升青年投身意愿
一是由农办、农业局等部门牵头,发挥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协会的作用,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广泛组织动员、营造社会氛围等方式,引导广大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积极投身“青创农场”建设,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和创业服务。二是加大校地对接力度,完善人才保障政策,通过进校宣传、对点招聘等方式,大力宣传“青创农场”的场地优惠、宽容试错、专家指导、政策服务等诸多优势,引导大学毕业生主动返乡参与现代农业,成为“青创农场”的“青春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