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外贸”的新兴贸易方式,是我市实施“开放活市”战略、推动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四外联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跨境电商快速发展,至2016年底,已有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300余家,交易额逐年增长,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但从总体看,我市跨境电商仍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是低小散特点突出。相较于杭州、金华等地,我市跨境电商整体呈现出低、小、散特点。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仅占全市有外贸出口实绩企业的15%,而金华市仅eBay网卖家就有4000多家,多数外贸企业仍以传统订单为主;全市400余家活跃在速卖通、wish、eBay、亚马逊等平台的网点,2016年网络零售额仅1亿多元,列全省第十,批次多、数量少的碎片化问题突出;较多企业仅仅停留在开通网上店铺等简单的网络运营,没有体现跨境电商所蕴含的长期价值,能够引领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专业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或龙头企业数量更少。
二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跨境电商是一个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需要在营销、网络、外语等方面均较为精通的复合型人才。我市几所高校虽然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教学偏重理论,缺乏对学生实操技能的培养,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中高级人才培养时间跨度大,高校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电商发展速度,人才竞争非常激烈。
三是支撑体系亟待加强。跨境电商的产业链支撑体系包括销售平台、物流配送体系、跨境支付、检验检疫以及通关结汇等环节。我市虽积极探索,但还存在相当的滞后性。如杭州、宁波等跨境电商综试区设立了国际邮件交换站,可使国际邮件在本地口岸直接通关,而我市尚未设立。
四是监测分析难以开展。尽管国家海关已在报关系统内新设了“电子商务”这一栏目,但目前省、市均未建立一个完善的跨境电商统计、监测系统,只能通过企业自报等原始人工方式进行统计,企业交易数据无法做到规范统计、应统尽统,导致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的监测分析,在产业规划布局、相关政策调整和企业个性化服务方面存在较大难度。
当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的梯次展开,为我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同时,我们认为,跨境电商无序发展的野蛮生长状态将会很快结束,行业整合期即将到来。为此建议,我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特色优势,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推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
一、以重点企业为突破,加快培育跨境电商经营主体
一是推进全市各类企业深化跨境电子商务应用,支持企业间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增强供应商、企业和客户的在线合作能力,实现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协作。二是引导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租用、独立运行、自建等方式在主要出口市场设立包括公共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点的营销网络,提升境外营销能力。三是对具备相当业务基础、组织体系健全、辐射能力较强、诚实守信的跨境电商,进一步加大对网站建设、平台入驻、境外商标注册、国际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实施品牌化、规模化经营。
二、以专业平台为支撑,加快推进跨境电商集聚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湖州跨境电商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围绕园区内产业链加强研究布局,大力招引规范化运作的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落户园区,努力把示范区建成为功能配套齐全、跨境货物集聚、信息技术领先的专业园区。二是以现有的吴兴纺织服装(童装)、安吉绿色家居产业省级跨境电商发展试点为重点,结合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现状,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性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加快优势产能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发展。三是加强与香港贸发局、诚商网等的合作,支持海外适销对路的生产企业,依托速卖通、敦煌网、eBay、亚马逊等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开展业务。
三、以提升服务为重点,加快完善跨境电商支撑体系
一是学习借鉴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在“关、税、汇、检、商、物、融”一体化以及线上“单一窗口”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完善仓储物流、技术支持、报关报检、大型电商、资金融通、法律和知识产权咨询等综合服务链条,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的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二是完善数据采集方式,加强对全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的统计、研究和分析,实现规范监管和全口径统计。三是积极支持成立跨境电商行业协会,开展包括制订标准、咨询服务、会展活动、人才培训、合作交流、行业自律等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有效加强企业合作、凝聚社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四、以合作共建为抓手,加快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
一是深入实施电子商务“万千”培训计划,鼓励高校加大相关学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并与有条件、有实力的跨境电商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引龙头型项目,引进一批适合我市跨境电商发展的优秀电子商务领军人才和团队。三是推动校际合作,特别是加快北大青鸟湖州授权点的建设,以及阿里巴巴速卖通大学与湖州师范学院合作办学,充分借助高端资源,为我市电商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